辛識見丨打卡“天安門”的執(zhí)著,是一種信仰
2025-04-03 23:10:29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辛識見
心若在一起,天涯亦咫尺。在距北京4000多公里的和田縣阿瓦提鄉(xiāng)阿克恰勒村,兩百多位村民爭先恐后在一張“天安門”背景幕布前拍照打卡。村民們對觸摸“祖國心臟”的執(zhí)著,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體對國家地標的向往,更是新疆大地各族人民根植于心的信仰。
天安門作為國家象征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認同。對身居沙漠邊緣的阿克恰勒村村民而言,這座城樓或許從未真正踏足,但它的影像,早已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打卡“天安門”,是村民以最樸素的方式表達著“家國同心”的共情。這份熱切、這份執(zhí)著,讓個體的歸屬感與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在此刻交融共生,生成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虔誠的信仰。
這份執(zhí)著是信仰的具象投射。在心心念念的“天安門”前,村民們把對美好生活的感恩,對祖國樸素而濃烈的熱愛,轉化為對共同文化符號的珍惜。在咔嚓的定格聲里,在激動喜悅的笑容中,“五個認同”瞬間鮮活而具象:認同偉大祖國,故而渴望與“天安門”同框;認同中華民族,故而以國家榮光為榮;認同中華文化,故而對“中國紅”深情告白;認同中國共產黨,故而在這特別時刻莊嚴戴上黨員徽章;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而自豪分享奮斗出的幸福生活。
這份執(zhí)著是信仰的代際傳承。打卡“天安門”活動的發(fā)起者,是來自巴蜀之地的00后姑娘胡春芳,她感動于20世紀50年代庫爾班大叔騎著毛驢去北京的執(zhí)著,萌發(fā)了去他家鄉(xiāng)的愿望。作為扎根南疆基層的宣傳干事,胡春芳用信仰與智慧架起了一座村民與“祖國心臟”的連心橋。她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宏大敘事融入可感知、可參與的細微瑣事,潤物無聲地讓孩子們感知70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族團結進步的歷史脈絡,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概念融入村民尋常生活。
這份執(zhí)著是信仰的激越回響。俯瞰新疆大地,多少關于信仰的動人故事漫卷天山:塔城的沙勒克江·依明自2009年以來,每天從不間斷地在自家小院升起五星紅旗,是對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執(zhí)著;南疆少年面對游客詢問是什么民族時,霸氣回答“中華民族”,是對中華民族無上驕傲的執(zhí)著;庫爾班·尼亞孜拿出家里所有積蓄,創(chuàng)辦國家通用語言小學,開辦國學課堂,是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執(zhí)著;阿布都加帕爾·猛德拒絕被助游客回報時,自豪地亮出黨員徽章,是對黨無限忠誠的執(zhí)著;各族天山兒女勠力同心,以昂揚姿態(tài)共譜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疆篇章時,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篤定不移的執(zhí)著……
這些在天山南北處處可見的“執(zhí)著”場景,構成了每個普通新疆人與國家脈搏同頻共振的信仰圖譜。而這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注腳,也是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溫暖的守護。在建設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上,這份家國信仰將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