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文化研究丨中華玉文化與昆侖信仰
2025-04-30 15:35:26 來源: 天山網(wǎng)-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張弛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和田玉為載體的玉文化貫穿了中華文明史,其根源來自昆侖信仰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和田玉為載體的玉文化貫穿了中華文明史,其根源來自昆侖信仰。歷史語言學家早已指出,漢藏語系的“昆侖”與阿爾泰語系的“騰格里”同根同源,均指“天”的概念,是中華先民共同擁有的信仰基礎。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就認為自己生活在神州大地,昆侖山是介于天地之間的圣地,是“天下之中”,是溝通天地的場所。從這一認識出發(fā),世界各大文明體系的早期起源,均有類似的文化信仰,例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的阿拉拉特山、古印度文明中的須彌山,以及古希臘文明中的奧林匹斯山等。
古人將美玉的產(chǎn)地歸于昆侖山,將其視為自然界的神奇產(chǎn)物頂禮膜拜。昆侖美玉被視作可達天地鬼神的通靈之物,象征至寶。《左傳》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中國古代祭祀的禮器多由昆侖美玉制成?!吨芏Y》提及“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的觀念,皆與昆侖信仰有關。玉器作為中國古代祭祀、朝享、交聘、軍旅等活動的禮儀重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體現(xiàn)的正是“藏禮于器”的思想。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玉文化是其重要代表。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中華文化就已形成獨具特色的玉文化及其傳統(tǒng),其后數(shù)千年至今,玉文化一直綿延不絕。中國人更是將美玉與美德相聯(lián)系,提出“君子比德于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玉”提及“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古人對玉德的定義,正好代表了中華民族仁義智勇潔的精神追求。
在半坡遺址、姜寨遺址、龍崗寺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和田玉制作的玉器。在距今約4000年的甘肅齊家文化玉器中,還發(fā)現(xiàn)了成套的禮器、兵器及飾品。與此同時期的新疆樓蘭、克里雅河流域等,也出土了玉珠、玉斧、玉矛、玉箭鏃等器物,說明中華玉文化同根同源,體現(xiàn)出中華先民對玉的崇尚是共通的。
在距今3000余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更有大量和田玉制成的器物、飾品出土,反映出中原與新疆地區(qū)玉石貿易的興盛。運送和田玉的這條路,由新疆和田出發(fā)經(jīng)河西走廊至我國中原地區(qū),被學界稱為“玉石之路”。和田地區(qū)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來自克里雅河下游的青銅人面像,與齊家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人面玉琮、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極為相似,表明玉石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與血緣連接的紐帶,將中華大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近年新疆黑山嶺綠松石礦、天湖東綠松石礦等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早在齊家文化、四壩文化、騸馬文化時期,來自中原的先民已大量進入新疆地區(qū)尋求美玉,帶來了文化、技術、血緣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古墓溝墓地、小河墓地先民已流行佩戴玉飾,說明玉文化是中華先民的共同信仰。
玉石之路的開辟與昆侖信仰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楚辭《九章·涉江》提到,昆侖山上有美玉,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表達了先民對昆侖山及和田玉“壽與天齊”的崇敬。此外《離騷》《天問》等名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與觀點。昆侖美玉不僅成為美的符號,也是昆侖山的象征,乃至歷代學者提及昆侖山時,必將美玉視為首要對象。
在漢代,昆侖山產(chǎn)玉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張騫出使西域后,向漢武帝匯報于闐南山“多玉石,河注中國”的情況。探尋河源的漢使也向漢武帝獻上美玉,以印證昆侖山與和田玉的聯(lián)系。在漢代的銅鏡銘文中,常用“玉泉”“玉英”“玉棗”等詞匯,表達長壽的意愿,均反映出深厚的昆侖信仰。作為“于闐南山”的昆侖山,寓意著健康長壽。漢代宮廷的用玉制度,更是這一信仰的完美體現(xiàn)。而佩戴和田玉也同樣流行于古代的新疆地區(qū)。2016年,和田地區(qū)洛浦縣比孜里墓地出土一件和田羊脂玉掛件,發(fā)現(xiàn)時正佩戴于墓主胸前,年代約為西漢時期。由此可見,漢代的玉文化在中原及西域一脈相承。
玉石之路的開辟與暢通,為漢武帝“窮河源”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漢使“窮河源”及漢武帝欽定黃河源頭,是一件堪比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的歷史大事,其意義極為深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黃河之水的意義非比尋常,乃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與命脈?!豆茏印に亍吩唬骸八撸刂獨?,如筋脈之通流者也?!薄稘h書·西域傳》開篇即對黃河河源進行闡述,指出黃河源頭在“于闐南山”(昆侖山),北流匯入“蔥嶺河”,最終注入羅布泊,其水“潛行地下”,最終“南出于積石”,由此成為黃河之水。從政治意義上講,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其文化源頭即在漢武帝欽定黃河河源——和田河及其支流、塔里木河與黃河同源,天下百姓共飲一河水,同是一家人,高度體現(xiàn)出漢武帝的政治智慧與遠見卓識。
昆侖信仰與玉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符號,象征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頑強拼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毛澤東同志在長征途中,寫下“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的詩句,更成為無數(shù)中國人的座右銘。今天,中華兒女將此信念視為精神追求,奮發(fā)圖強、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