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飛去來器的力學密碼!吐魯番這件文物不只是“狩獵神器”
2025-04-28 10:27:06 來源: 天山網(wǎng)
飛去來器又叫木旋鏢,顧名思義就是飛出去后會再飛回來。它曾是古代新疆人“摟草打兔子”的狩獵用具,也是他們“玩”投擲“項目”最具代表性的投擲器械。
吐魯番洋海墓地出土的飛去來器。通訊員 呂恩國供圖
在吐魯番、哈密等地墓葬中曾出土過近10件,距今3000年至2500年的“狩獵神器”,其木器外形有點像今天的曲棍球桿,長達45厘米,上部呈半圓形,夾角較大。一頭粗,一頭細,是古代居民就地取材,用自然彎曲的木頭制成的。目前,它們分別館藏于新疆博物館和吐魯番博物館。
想象一下:2500年前,吐魯番洋海墓地周邊分布有草甸、草原、沼澤和湖泊,獵物穿行其間,古代居民便用這種木質(zhì)“神器”進行打獵。是不是覺得“勞動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句話更有說服力了。2500年前的古人,或許不懂現(xiàn)代力學,但是他們卻利用生活經(jīng)驗發(fā)明了這件飽含科學密碼的“神器”。
這個看似簡單的木制器具,制作和使用過程并不簡單,不僅在制作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在投擲的時候還要有一定技巧。飛去來器出擊打面大,如果人們把它拋出去,沒有擊中獵物,它會在空中繞一圈又回到狩獵人的身邊。其中涉及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以及流體力學等多方面的科學知識,這件“神器”彰顯了古人的偉大智慧,讓人嘆為觀止。
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飛去來器。
如今,這些科學知識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yè)、機器人設計等科技領域有廣泛應用,承載著古人勇于實踐的創(chuàng)造力,也為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靈感。這種跨越時空的科技對話再次證明了:科技文明的每一次飛躍,都是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再出發(fā)。
監(jiān)制:丁濤
統(tǒng)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廖映月
編輯:馬新玲
制圖:李娜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中央網(wǎng)信辦網(wǎng)絡傳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網(wǎng)信辦
協(xié)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