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遺址“司禾府印”:小方印見證屯田戍邊史

2022年01月11日 08:49:34    來源: 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chuàng)

  【絲路瑰寶】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賈春霞

  一枚小巧而精致的印章,被陳列在新疆博物館一樓《新疆歷史文物展》漢代文物展廳中央,陰刻“司禾府印”四字,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這枚炭精制方印是漢代西域屯田官員印。它的邊長只有2厘米,高1.6厘米,印文為篆文,分兩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紐為橋紐。從字體和紐式可確認,這是漢朝時期管理農業(yè)的印章。”新疆博物館講解員聶夢瑤介紹,“司禾府印”是1959年從尼雅遺址出土的。印章雖小,卻是漢代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的實證,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尼雅遺址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一處聞名于世的漢晉時期綠洲城邦聚落遺址,是新疆首個獲評“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綠洲城邦聚落遺址,經考證,是絲綢之路南道重要的綠洲城邦——精絕國故地。

  精絕國是西域36國之一,《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為何小小一枚印章如此重要呢?聶夢瑤說,這枚“司禾府印”的出土證明東漢王朝曾在這里設有專門管理屯田事務的國家機構,是漢朝在西域推行屯田的歷史見證。在兩漢時期新疆眾多文物中,考古發(fā)現(xiàn)的官印屈指可數,因而這枚小小的印章顯得十分珍貴。

  這枚小方印濃縮了兩千多年的屯田戍邊歷史。漢朝建立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興起,對漢朝構成很大的威脅。漢武帝時期,為做好遠征的后勤保障、實現(xiàn)邊陲的長治久安,在西部地區(qū)實行了屯田戍邊政策,在各地設立屯田點,進行屯田開發(fā),凡有駐軍之地,便會有屯田作為經濟保障。尼雅遺址出土的這枚東漢“司禾府印”,證明此地就是當年東漢屯田的一個區(qū)域。

  漢朝在西域的屯田,保證了軍隊的糧食供給,提高了軍隊的作戰(zhàn)能力,也使絲綢之路商旅往來更加安全。在屯田過程中,內地先進的生產工具傳入西域,從而推動了西域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提高,為中原與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此外,在尼雅漢晉時期遺址中,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麥粒、麥穗、青稞、糜子、谷、蔓菁、桃、杏等遺物。這些農業(yè)成就的取得,不僅是當地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果,也得益于漢朝政府積極推行屯田政策。這枚“司禾府印”的出土,是漢朝在當地屯田戍邊、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史證。

[責任編輯: 王昕冉 ]
營業(yè)執(zhí)照注冊號:91650102766838851Y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5120170002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新B2-20050008 新公網安備 65010202000013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3108311 新ICP備11000096號
舉報熱線: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舉報電話: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yaqilo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網 版權所有